首頁 > 延邊科協(xié) > 科普宣傳 > 全球遷徙,候鳥靠什么飛越山海

手機版百姓熱線
空白

全球遷徙,候鳥靠什么飛越山海

2024年12月06日 22:10

12月1日,甘肅張掖黑河濕地,成群的候鳥在此棲息。這里是全球候鳥遷徙線路,中亞通道的重要中轉站和停歇地。成 林 攝

11月21日,西藏墨竹工卡縣,1000多只黑頸鶴從藏北草原遷徙于此越冬。洛 克 攝

11月26日,江西鄱陽湖,成群的東方白鸛在濕地棲息。劉遠慶 攝

12月1日,河北雄安新區(qū)安新縣境內,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在田野間棲息覓食。張學農(nóng) 攝

12月2日,云南昆明,紅嘴鷗在滇池上空盤旋。孟祝斌 攝

氣溫下降、食物稀缺的季節(jié)變化,又一次吹響了候鳥的集結號,開啟了全球性鳥類大遷徙的序幕。入冬以來,數(shù)以萬計的候鳥如同“過節(jié)”一樣,從各地出發(fā),成群結隊跨山越海,一路向南尋找溫暖的棲息地。

這是一次精準規(guī)劃的遷徙之旅。我國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,全球9大候鳥遷徙路線中有4條貫穿境內,分別為東亞—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、中亞遷飛通道、西亞—東非遷飛通道以及西太平洋遷飛通道,幾乎覆蓋了我國全部領土和領海。在漫長而復雜的飛行過程中,這些有著超強導航能力的小精靈,能夠通過日月星辰的位置變化,山脈、河流、海岸線等地標來判斷時間,確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。不僅如此,它們的眼睛里像藏著“指南針”,能夠感知地球磁場指引飛行,甚至還會利用偏振光、氣味、風向等環(huán)境線索,輔助導航保持飛行路線不發(fā)生偏離。

或許是基于這樣的導航系統(tǒng),它們才能在飛行中精準地找到補給地,到達終點站。在江西,休養(yǎng)生息中的鄱陽湖,以最低的水位擺出了豐富的魚蝦盛宴,迎接近60萬只候鳥“回家”。在這條東亞—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的重要線路上,全球約95%以上的白鶴、80%以上的東方白鸛、70%以上的白枕鶴來此越冬。

這是一次艱苦卓絕的長途之旅。在云南昆明滇池,大約4萬多只紅嘴鷗,兵分三路,從蒙古國烏布蘇湖、吉爾吉斯斯坦湖流域、俄羅斯貝加爾湖南部地區(qū)和我國新疆博斯騰湖流域長途跋涉飛抵這里。它們中最短的飛行距離近4000公里,最長的距離超過6000公里,其中一部分需要飛越喜馬拉雅山才能到達目的地。在河南三門峽市,數(shù)萬只從西伯利亞飛來的天鵝,已經(jīng)在黃河灣開始了冬季的新生活。

這是一次自強不息的蛻變之旅。遷徙,是候鳥一生之中最為艱苦和死亡率最高的“冒險”行動。在這場飛越山海的征途中,它們不但會像人類坐飛機一樣,在空中遇到強氣流產(chǎn)生顛簸,還會經(jīng)歷狂風暴雨、濃霧、天敵攻擊等無法預知的挑戰(zhàn),影響視線導致它們失去方向感,甚至喪失性命。此外,人類社會的城市化進程、海岸線和地形地貌的改變,也會影響候鳥對熟知路線的判斷,就像在外多年的人回到故鄉(xiāng),找不到路一樣。

遷徙途中,小小候鳥雖歷盡萬重磨難,卻依然向南飛行……


[ 本作品中使用的圖片等內容,如涉及版權,請致電。確認后將第一時間刪除。聯(lián)系電話:0433—8157607。]

延邊信息港 / 延邊廣電客戶端
標簽: 候鳥  遷徙  遷飛  飛行  通道 

信息廣場

登錄天池云賬號